3月5日,全國“兩會”開幕,新出爐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,要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,在醫療、養老、教育、文化、體育等多領域推進“互聯網+”。發展智能產業,拓展智能生活。運用新技術、新業態、新模式,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。
酒店作為傳統行業之一,早已成為智能技術的實驗室和展覽館,然而哪些真正有利于顧客體驗,酒店人還需擦亮雙眼。
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,社會的不斷進步,現代化技術手段的運用,消費習慣的改變和消費手段的升級,絕大多數酒店已經不可避免地運用了酒店智能,酒店行業也步入了智能化時代。全國各地產生了一大批智能化酒店,或者自稱為智能的酒店。
智能化發展,有利于降低營運成本,創新營運模式,提高效率和效益,是未來酒店行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,但我們也應該看到行業出現了許多沒有必要的智能化,經營管理層津津樂道,顧客卻漠視甚至困擾……智能化對酒店運營的積極作用不容質疑,但也是時候對酒店的智能化做一些冷思考了。
智能化是酒店運營的手段,絕不是目的
酒店不是電子展覽館,不是新技術展示廳,酒店的職能是為賓客提供必要的吃住行等便利條件,以及商務活動中所需要的必備項目,酒店的核心本質是提供產品和服務。因此,智能化技術的引進目的應該是提升顧客體驗,而不是為了智能化而投資打造所謂的智能化酒店。
目前,有很多智能酒店成了酒店業主和管理層津津樂道的投資改造項目,同行也爭相來參觀學習,但門可羅雀的生意和寥寥無幾的賓客又讓管理層十分尷尬。
筆者曾經住過某個智能化極高的酒店。進門玄關臺面上放置著一個ipad,頁面常開,頁面上都是服務項目:房內燈光開合、電影播放、客房送餐、窗簾控制、房內空氣質量調節、濕度溫度控制、……一應俱全。筆者整整研究了一個多小時,實在搞不明白,最后還是選擇讓ipad關機。還有一些酒店,房內電視機功能極其智能,頁面極其繁瑣,客人研究了半小時也沒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節目,最后不得不求助服務員,或者直接關機。筆者也曾看到有些酒店,大門口放一個機器人,每個客人進門都會自動電子語音問好,其實沒有真正起到服務的功能,只是增加了一個擺設而已。
前兩年流行的酒店手機微信開門,看似很智能,但碰到手機沒電或者信號不好時反而讓客人更加不方便;還有這兩年推出的客房服務機器人,夜間為客人房間送飲料小吃等零食,初衷是為了節約夜間客房值班人員,但機器人服務速度很慢且經常出錯,后臺還得專設一名工作人員為機器人備貨,指揮調整機器人程序。這樣不僅沒有節省人力,還用一名技術員工替代了本來常設的普通員工,人力成本反而增加了。
花巨資引進這些對客新技術,既沒有給賓客帶來便捷,又讓酒店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投資。
看清智能化技術背后真正的推手
酒店運營過程中,客戶信息分辨系統、公安信息傳送系統、客戶檔案系統、智能開票系統、工程部運營系統、客房日常運營系統……這些新技術的開發和使用,迎合了管理的需要,節約了管理的時間和顧客的時間;客區智能化照明、酒店監控、智能化報警、天然氣濃度智能報警系統、蒸汽壓力智能鎖死裝置……為酒店安全和節能提供了便利,有利于酒店的智能管控。這些智能化技術背后的推手是酒店方。
酒店大堂高鐵購票系統、增值稅開票預約系統、手機APP選房、免壓金免查房的“信用住”、酒店內免費Wifi覆蓋……這些智能化技術節約了客人時間,提高了客人體驗。顧客是背后的推手。
以上這些智能化產品的以酒店和顧客為背后推手,初衷是為了方便管理和提高顧客體驗,因此,產品也比較實用,是必要的智能化。
而機器人餐廳,三維成像場景餐廳……迎合的是生產商和DT成象開發公司的需求。當新科技開發公司的技術積累足以將某些技術轉為民用,于是就開發出一些概念化的模式推銷給酒店,以此獲得客戶的信息,買單的卻是酒店。微信營銷、APP推送廣告、官微預訂……軟件開發商是推手,他們通過二維碼掃描登錄或是注冊等獲取客戶的信息,而酒店獲利卻并不大,這些智能化的推手是供貨商,實用不實用就可想而知了。(摘自酒店評論)